知識地圖
穩定幣能取代比特幣嗎? 數位黃金與數位現金的本質差異與定位
「如果我已經擁有穩定幣,為什麼還需要比特幣?」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誤解。穩定幣與比特幣並非相互競爭,而是功能迥異、戰略互補的資產。 一個是高效的數位現金,另一個是抗系統風險的數位黃金。
穩定幣的運作機制
其價格穩定核心在於一個由發行、贖回和市場套利構成的精巧閉環反饋系統。
鑄造 (Minting)
授權參與者存入法幣,發行商在區塊鏈上鑄造等量代幣。
贖回 (Burning)
持有者返還代幣,發行商銷毀並退還等值法幣,這是信心的基石。
套利循環 (Arbitrage Loop)
當價格偏離$1,套利者會買低賣高或反向操作,將價格拉回掛鉤水平。
穩定幣:儲備即收入
穩定幣發行商的核心業務,是管理龐大儲備資產(如美國國債)所產生的利息收入。
在5%利率下,1000億美元儲備意味著年營收
$50億
比特幣:稀缺即價值
比特幣並非將舊世界貨幣搬上新軌道,而是創造了全新的獨立貨幣體系。
絕對的、數學上的稀缺性
2100萬枚
由代碼強制執行的枚數上限,幾乎不可能更改。
在貨幣供應持續擴張的背景下,比特幣成為對抗長期貨幣貶值的對沖工具。不過其高風險的本質仍需注意。
穩定幣的分類 (Trade-offs)
不同的穩定機制,代表在去中心化、資本效率和信任之間的不同權衡。
中心化法幣儲備型
USDC, USDT
由中心化實體持有法幣或等價物作為1:1儲備。 優點是簡單、規模化,但存在交易對手風險。
去中心化超額抵押型
MakerDAO/Dai
鎖定超額加密資產(如150%)到智能合約鑄造。 優點是透明、抗審查,但資本效率低。
算法穩定幣 (警示)
Terra/Luna
僅靠算法和套利機制維持,無實物抵押。 2022年的「死亡螺旋」證明其設計存在根本缺陷,導致系統性崩盤。
中心化的脆弱性
穩定幣的「穩定」有代價,其中心化本質帶來了與比特幣截然不同的風險。
交易對手與儲備風險
價值完全依賴發行商的誠信和儲備透明度。 Tether (USDT) 的儲備透明度曾長期引發爭議。
脫鉤風險 (De-pegging)
即使是完全儲備的穩定幣也可能脫鉤。2023年3月,因合作銀行SVB倒閉,USDC一度跌至$0.87。 這揭示了其風險會從傳統金融傳導而來。
審查風險
發行商有能力且已經應執法機構要求凍結地址和資金。 這與比特幣的無需許可、抗審查特性形成最鮮明對比。
不可審查的絕對財產權
比特幣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其抗審查性。 沒有任何單一實體能阻止或凍結一筆有效交易。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
當用戶獨立保管私鑰,即對資產擁有絕對主權。 這是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世界中,極具價值的特性。
地緣政治:代理人戰爭
穩定幣與比特幣的競賽,已演變為地緣政治、金融權力與未來貨幣體系的戰爭。
兩種美元的故事:USDC vs. USDT
Circle (USDC): 合規建制派
擁抱監管,與華爾街合作,旨在將數位資產融入西方主導的金融框架。
Tether (USDT): 離岸實用主義者
主導非美國及監管模糊市場,服務於美國監管視線之外的平行美元經濟。
霸權延伸 vs. 貨幣主權保衛戰
超過99%的穩定幣與美元掛鉤,極大強化了美元霸權。 美國《GENIUS法案》要求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為美債創造了「俘虜」買家群體。
這引發了歐盟(MiCA法案)和中國(香港試點)的警惕,紛紛推動自身數位貨幣以維護「貨幣主權」。 在此背景下,比特幣作為中立儲備資產的論點愈發有力。
不是 OR
而是 AND
穩定幣 (數位現金)
解決交易波動性問題,是高效的支出和轉移工具。
比特幣 (數位黃金)
解決系統性貶值和審查問題,是長期的儲蓄和保值工具。
投資組合框架:比特幣是防禦性的核心資產 (Core),穩定幣是流動性的衛星工具 (Satellite)。
終局:整合而非顛覆
未來並非單一資產勝出,而是一個多層次系統。 技術發展正將穩定幣的效率與比特幣的安全性結合起來(如閃電網路)。
真實世界資產 (RWA) 的代幣化
最終願景是將所有價值(房地產、股票、債券)代幣化,並在區塊鏈上交易。
應該思考的問題不再是「如果」你要參與,而是「如何」定位。
對尋求數位時代保存並增值財富的你,答案是什麼?
0. 穩定幣能取代比特幣嗎?數位黃金與數位現金的本質差異與定位

「如果我已經擁有與美元掛鉤、穩定又高效的穩定幣,為什麼還需要波動劇烈、交易緩慢的比特幣?」 這個問題看似直觀,卻有一個根本性的誤解——似乎這兩種資產是相互競爭的替代品。事實恰恰相反。穩定幣與比特幣並非相互排斥競爭,而是功能迥異、戰略互補的資產類別。
穩定幣,類似「數位形式的現金」,透過將傳統法定貨幣的穩定性嫁接到區塊鏈的高效軌道上,解決交易媒介的波動性問題,成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經濟的關鍵橋樑 。比特幣,常被稱為「數位黃金」,透過其去中心化、稀缺和抗審查的特性,為應對全球法定貨幣體系固有的系統性貶值與主權風險,提供了一個非主權的價值儲存方案。
將兩者混為一談,類似於將日常交易使用的支票帳戶與用來對抗系統性風險的實體黃金混為一談。它們解決的是不同層次的問題,服務的是截然不同的目的。以下分析這兩種資產的差異,從核心機制、風險屬性,到它們在全球地緣政治扮演的獨特角色,以及新興的數位金融生態系。
1. 穩定幣的崛起、機制與內在風險
要理解穩定幣的全貌,須超越其「價格穩定」的表象,深入其運作的核心機制、商業模式的經濟邏輯,才能了解穩固的結構下潛藏的脆弱性。
1.1 鑄造、贖回與套利的穩定系統
穩定幣之所以能與美元等法定貨幣保持1:1的價值掛鉤,其核心在於一個由發行、贖回和市場套利構成的、精巧的閉環反饋系統 。
- 發行 (鑄造,Minting): 當一個授權參與者(如大型做市商)需要穩定幣時,他們會將真實的法定貨幣(例如100萬美元)存入發行商(如Circle)指定的銀行帳戶。在確認收到資金後,發行商會在區塊鏈上「鑄造」出等量的代幣(100萬枚USDC),並將其發送到用戶的數位錢包中。這是穩定幣供應量進入市場的主要途徑,每一枚流通的代幣,背後都應有等值的法幣資產作為支撐。
- 贖回 (銷毀,Burning): 同樣地,穩定幣的持有者可以隨時將其代幣返還給發行商,要求換回等值的法定貨幣。發行商在收到代幣後會將其「銷毀」,使其永久退出流通,並將對應的法幣匯回用戶的銀行帳戶。這種隨時可以按面值1:1贖回的承諾,是支撐其價格掛鉤的根本基石,也是用戶信心的來源。
- 套利循環 (Arbitrage Loop): 這種雙向兌換機制,能將穩定幣在公開市場的交易價格「錨定」在1美元左右。
- 當價格高於1美元時(例如$1.01): 套利者會立即向發行商用1美元鑄造一枚新的穩定幣,然後在市場上以$1.01的價格賣出,賺取1美分的無風險利潤。這種賣壓會增加市場供應,將價格推回1美元。
- 當價格低於1美元時(例如$0.99): 套利者會在市場上用$0.99買入一枚穩定幣,然後立即向發行商贖回1美元的法幣,同樣賺取1美分的利潤。這種買盤會減少市場供應,將價格拉回1美元。
這個由高頻交易者驅動的、永不間斷的套利循環,是維持價格穩定的主動市場力量。
1.2 穩定幣的分類:3種模型的權衡
穩定幣並非只有一種,其實現穩定性的方式存在顯著差異,不同的分類方式代表在去中心化、資本效率和信任機制之間的不同考量。
- 中心化法幣儲備型 (如USDC, USDT): 目前市場的主流。由一個中心化實體(如Circle、Tether)持有法定貨幣及高流動性的低風險資產(主要是美國短期國債),以1:1的比例為流通中的代幣提供儲備支持。其成功關鍵在於用戶對發行商履約能力的信任,以及其儲備資產的透明度和品質。這種模型的本質是中心化的,這意味著它存在交易對手風險,但同時也提供了簡單、易於理解和規模化的巨大優勢。
- 去中心化加密資產超額抵押型 (如MakerDAO/Dai): 這種類型透過去中心化的協議取代中心化的發行商。用戶無需信任任何公司,而是將價值高於其希望借出的穩定幣的加密資產(如以太坊)鎖定在智能合約中。例如,用戶可能需要存入價值150美元的以太坊,才能鑄造100枚Dai穩定幣,150%的抵押率為應對抵押品價格波動提供了緩衝。其穩定性透過超額抵押、自動清算機制和社群治理的動態利率來共同維持。這種模型提供了極高的透明度(所有資產和債務都在鏈上可查)和抗審查性,但代價是資本效率較低,並且直接暴露於底層加密抵押品的劇烈波動風險之下。
- 算法穩定幣 (警示錄:Terra/Luna的崩盤): 此類型被稱為「算法型穩定幣」的加密貨幣,試圖在沒有任何實體資產(例如美元或黃金)擔保的情況下,僅靠數學公式與金融誘因來維持價格穩定。以 Terra 生態系中的 UST 為例,它的價值與另一種加密貨幣 LUNA 綁在一起:當 UST 偏離 1 美元時,系統允許用戶在兩者之間兌換,藉由套利來調節供需,使價格回到目標值。然而這種設計存在根本缺陷——它完全依賴市場對 LUNA 持續增值的信心。一旦信心動搖,整個系統就會進入惡性循環。2022 年 5 月,使用者對一開始系統所承諾近20%的年收益感到懷疑,而開始大量拋售 UST,使UST 低於1美元,於是系統被迫不斷鑄造 LUNA 來兌回UST,導致 LUNA也數量暴增、價格崩跌。這場「死亡螺旋」讓 UST 完全失去穩定性,也讓 LUNA 價值幾乎歸零,兩者一同瓦解。數十億美元資金在幾天內蒸發,這場事件也成為加密貨幣歷史上最具警示性的崩盤之一。
1.3 商業模式:儲備即收入
對於像Circle和Tether這樣的法幣儲備型穩定幣發行商,其核心商業模式極其簡單而暴利:管理龐大的儲備資產所產生的利息收入。當用戶用1億美元購買USDC時,Circle會將這筆資金投資於安全、高流動性的生息資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美國短期國債。
在高利率環境下,這門生意利潤極其豐厚。假設聯邦基金利率為5%,一個管理著1000億美元儲備的發行商,每年可以產生高達50億美元的營收。它實質上運作成一個巨大的、不受傳統銀行監管的貨幣市場基金,並且可以保留100%的收益。發行商利用了一個結構性的套利機會:它們接收用戶的無息「存款」(購買穩定幣的法幣),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生息資產(國債),同時發行一個對用戶而言同樣是無息的數位負債(穩定幣本身)。由於跟傳統銀行性質非常類似,因此這也解釋了為何監管機構(如美國的《GENIUS法案》)明確禁止穩定幣向持有者支付利息,以保護傳統銀行體系,並將其視為「影子銀行」而加以嚴格審視的原因。
1.4 中心化的脆弱性
穩定幣提供的穩定性是有代價的,其中心化的本質帶來了獨特的、與比特幣截然不同的風險。
- 交易對手與儲備風險: 穩定幣的價值完全取決于發行商的償付能力、誠信以及其儲備資產的品質和透明度。長期以來,圍繞市場領導者Tether (USDT) 的主要爭議便是其儲備金缺乏透明度和獨立審計。儘管近年有所改善,但對其發生「擠兌」的風險始終是整個加密市場的系統性隱患。
- 脫鉤風險 (De-pegging): 即便是完全儲備的穩定幣也並非高枕無憂。2023年3月,被市場普遍認為最安全的USDC,其價格也曾因其部分現金儲備(33億美元)存放在倒閉的矽谷銀行(SVB)而短暫脫鉤,跌至約0.87美元。此次事件證明了穩定幣的穩定性直接依賴於其傳統銀行合作夥伴的穩定性,從傳統金融向加密世界傳導的風險路徑被清晰地揭示。持有穩定幣,不僅意味著接受發行商的風險,還間接接受了傳統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 審查風險: 由於由中心化實體發行,穩定幣必須遵守各國的法律和監管命令。Tether和Circle都擁有凍結資金和將地址列入黑名單的技術能力,並且已經應全球執法機構的要求,凍結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產。這證明了這些所謂的「數位美元」並非無需許可,它們可以被審查、被凍結,這與比特幣的價值主張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
2. 剖析「數位黃金」比特幣的價值根源
如果說穩定幣是將舊世界的貨幣體系搬到新的技術軌道上,那麼比特幣則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貨幣體系。要理解比特幣,必須將其從「支付工具」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將其視為一種為應對長期不確定性而生的非主權價值儲存資產。
2.1 程式化的絕對稀缺性
比特幣的核心價值,源自於其絕對的、數學上的稀缺性。其最大供應量被永久地硬編碼在協議中,上限為2100萬枚,永遠不會增發。這並非某個公司或組織的承諾,而是由一個全球性的、去中心化的節點網絡共同強制執行的規則,若沒有壓倒性的全球共識,幾乎不可能被更改 。
新比特幣的發行速度由所謂的「減半」機制控制,大約每四年,新供應的速率會被削減一半,直至2140年左右全部開採完畢。這種程式化的、可預測的、通縮性的貨幣政策,與各國中央銀行可以為了經濟目標而酌情擴大貨幣供應的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美元M2貨幣供應量數十年來持續擴張,導致購買力不斷被侵蝕的宏觀背景下,供應量固定的比特幣被定位為對抗這種長期貨幣貶值的終極對沖工具。
它的貨幣政策並非由某個委員會在會議室裡決定,而是其軟體協議的一種湧現特性,由代碼執行,由全球共識保障 。這使得它比任何由人類管理的系統都更可預測,因為後者總是受到政治壓力和短期利益的影響。
2.2 作為價格發現過程的波動性
批評者常將比特幣的價格波動視為其作為價值儲存工具的失敗。然而,更深層次的觀點認為,這恰恰是一個新興的、全球性的、非主權資產在經歷其「貨幣化」過程中的自然特徵。由於比特幣的供應是完全無彈性的,因此需求的任何微小變化,都必須透過價格的劇烈變動來反映和吸收。
儘管存在短期波動,但比特幣的長期價格趨勢始終是向上的,這反映了其日益增長的採用率,以及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開始認可其作為「數位黃金」的價值儲存屬性。其投資論點並非基於短期的價格穩定,而是基於其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保護並增值購買力的潛力。
2.3 不可審查的價值與絕對的財產權
比特幣最根本的、也是與穩定幣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其無可比擬的抗審查性。在一個點對點的網路上,沒有任何單一實體——無論是政府、銀行還是公司——能夠單方面阻止、逆轉或凍結一筆有效的交易。
當用戶能夠獨立保管自己的私鑰時,他們就對自己的資產擁有絕對的主權控制權,這正是「不是你的鑰匙,就不是你的加密貨幣」這句格言的精髓(不過這件事本身並不容易就是了)。這與存放在中心化交易所或由可以將地址列入黑名單的實體發行的穩定幣,形成了本質上的不同 。在一個地緣政治摩擦日益加劇、金融制裁被頻繁用作武器的世界裡,一個真正不可審查、無需許可的資產的戰略價值也隨之提升。它不僅是對沖貨幣貶值的工具,更是對沖地緣政治風險和主權權力過度擴張的工具。
風險提示:儘管比特幣擁有去中心化、稀缺性與抗通膨等優勢,其市場仍然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與波動性。首先,價格波動劇烈,短期內單日漲跌幅度常超過20%,投資者可能面臨本金大幅縮水的風險;其次,全球監管政策尚未統一,多國政府可能隨時調整或限制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活動;再者,技術與安全風險不容忽視,錢包私鑰遺失、交易所遭駭或智能合約漏洞,皆可能導致資金無法追回;最後,挖礦能耗與環境永續問題亦備受爭議。投資比特幣前,務必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謹慎配置資產比例。
3. 地緣政治、系統整合與願景
穩定幣與比特幣的競賽,早已超越了純粹的技術和商業範疇,演變為地緣政治、金融權力與未來貨幣體系結構的代理人戰爭。
3.1 兩種美元的故事:合規建制派 vs. 離岸實用主義者
穩定幣市場呈現出典型的雙寡頭壟斷格局,但Circle (USDC) 和 Tether (USDT) 的戰略路徑卻截然不同,這恰恰反映了全球金融體系正在同時走向「趨同整合」與「離岸分化」兩種未來。
- Circle (USDC) – 「合規的建制派」: Circle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其核心戰略是「擁抱監管,融入體系」。它與貝萊德等華爾街巨頭及美國監管機構合作,賭的是一個數位資產被完全整合進由西方主導的、受監管的全球金融框架的未來。它的成功將鞏固美國官方金融體系的影響力。
- Tether (USDT) – 「離岸的實用主義者」: Tether註冊於海外,歷史上以較低透明度運作,其戰略是利用其巨大的先發優勢和流動性,主導非美國以及監管模糊的市場。它賭的是另一個未來,即全球經濟的相當一部分將繼續在美國監管的直接視線之外運作。它的成功則賦予了一個平行的、美元化的、但不受美國直接監管的全球經濟體。
這場競爭的並存,深刻地反映了全球金融權力的地緣政治斷層線。
3.2 霸權的延伸與貨幣主權的保衛戰
超過99%的穩定幣都與美元掛鉤,這客觀上極大地強化了美元在全球數位經濟中的霸權地位 。美國的《GENIUS法案》等監管措施,其戰略意圖正是將這一新興領域「馴化」和「收編」,使其成為強化美國金融霸權的工具。該法案要求穩定幣儲備金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這實質上為美國政府債務創造了一個龐大、穩定且不斷增長的全球性「俘虜」買家群體。
這引發了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警惕。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法案》(MiCA) 和對數位歐元的推動,其首要關切就是維護歐盟的「貨幣主權」,防止歐元區經濟被「數位美元化」。中國則採取了「大陸禁止,香港試點」的雙軌制沙盒策略,在維護資本管制的前提下,試驗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在這場由國家控制的、相互競爭的數位貨幣集團(數位美元、數位歐元、數位人民幣)組成的世界中,比特幣的非主權、政治中立的性質,使其作為一種獨特的、中立的儲備資產的論點變得愈發有力。
3.3 整合而非顛覆:技術的融合與終極願景
儘管比特幣的安全性與穩定幣的功能性在歷史上看似對立,但技術的發展正在模糊這一界限。打包比特幣 (wBTC) 將比特幣龐大的流動性引入了DeFi生態,使其可以用作抵押品。而比特幣的第二層解決方案(如閃電網路、Stacks)則正在將穩定幣的快速交易效用,與比特幣底層的、信任最小化的結算安全性結合起來。
未來並非某條鏈或某種資產「勝出」,而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穩定幣在快速的應用層上作為交易媒介,最終結算到比特幣這類資產所代表的、信任最小化的、去中心化的安全底層。
這一切的最後願景,是實現「真實世界資產」(Real-World Asset, RWA) 的代幣化。在這個體系中,所有形式的價值——房地產、股票、債券、碳信用——都被代幣化,並在區塊鏈上交易。穩定幣在此扮演的角色,並非投資品,而是購買和出售這些代幣化資產所必需的底層結算工具和「數位現金」。這將穩定幣的市場定位,從一個支付應用,提升到了整個下一代全球經濟的基礎貨幣層。
4. 不是「OR」,而是「AND」
回到最初的問題。穩定幣透過將現有的法幣體系數位化,解決了:交易的波動性問題,它是一種用於高效支出和轉移價值的工具 。
比特幣則透過創建一個全新的、獨立的貨幣體系,解決了系統性貶值和審查的問題,它是一種用於長期儲蓄和保值的工具。
對一個穩定、高效的數位美元(穩定幣)的需求,絲毫不能否定對一個稀缺的、非主權的數位價值儲存工具(比特幣)的需求。事實上,正是穩定幣固有的中心化、交易對手和審查風險,使得比特幣作為一種對沖這些風險的工具,變得更加不可或缺。
採用核心-衛星的投資組合框架或許是理解兩者關係的最佳方式。比特幣應被視為投資組合中的戰略性、長期核心持倉,其目標是財富保值和對沖系統性貨幣風險,如同數位黃金。而穩定幣則應被視為現金或流動性管理工具,用於交易、賺取收益,或作為市場內的臨時避風港,其功能相當於數位資產生態系統內的貨幣市場基金。
在這個正在被重塑的金融架構中,應該思考的問題不再是 如果 你要參與,而是 如何 在數位現金的高效軌道與數位黃金的價值點之間進行定位。對於每一個尋求在數位時代中保存並增值財富的個人、機構乃至國家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他們在未來金融版圖中的位置。那麼,你的答案會是什麼?